







江苏省常州市生态环境局近日查处了一起机动车年审弄虚作假新型案件,这是常州全市首次发现并查处该类型案件。
常州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细致摸排,找出案件突破口,在惩处了机动车所有人和机动车维修代理年审单位的同时,对以从事虚假方式通过排气检测的机动车所有人和机动车年审代理机构也起到了有力震慑。
该案成功办理的关键,是执法人员快速、及时找到涉案车辆,避免了证据灭失;并在遇到堵点和难点的时候,没有妥协和放弃,抽丝剥茧,终于找到突破口,直达事件真相。同时,运用非现场执法方式,通过不同方位视频监控比对找到突破口,溯源了一起隐蔽性很强的环境违法案件。
事情发生在2022年12月8日。12369生态环境举报热线接热心市民反映:苏DD***P的厢式重型柴油货车在路上行驶,尾气黑烟特别严重。
结果很快出来了。经过现场尾气检测,结果判定为“不合格”。可是蹊跷的事情来了:检测人员通过查询机动车检测监管平台显示,该机动车于2022年11月26日刚刚通过排气检测年审,结论“合格”。掐着手指头算,短短不到两周时间,同样一辆车、同样一台发动机所产生的尾气,如何迅速从“合格”滑落到冒黑烟呢?
通过比对,细心的检测人员在照片上发现了端倪:该车在年审系统中存档的照片中所使用的尾气净化装置三元催化器与现场检测中所使用的三元催化器外观上不一致。这一细节,疑似以“临时更换尾气处理装置通过排气检测”的行为,这条涉嫌环境违法违规的线索很快就被交接给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并作进一步调查。
执法人员接到任务后,立即对收到的检测结果、照片等移交线索进行研判,确定调查思路、梳理取证要点。执法人员首先赶往机动车所有人某公司调查,但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称,年审是委托某汽修厂办理的,车辆使用年限长了维修成本太高,已经送去报废了,并出示了机动车注销证明和回收证明。
面对即将灭失的证据,执法人员没有鸣金收兵,当务之急是找到车辆。执法人员随即火速赶往车辆回收拆解公司,紧急叫停了即将拆解的车辆。执法人员请拆解工厂用叉车将车辆移出,对车辆外观、污染控制装置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拍照取证。
随后,执法人员又找到代理年审的汽修厂,但汽修厂负责人称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排气检测,车况恶化原因为驾驶员不当操作。执法人员又赶到年审检验机构进行全方位查验,并调取排气检测时段各个视角的监控视频。
参与这辆厢式货车年检的机动车所有人、汽修厂、年审检验机构都称自己是无辜的,事情缘由也无法作出解释。至此,调查陷入僵局。
虽然涉事各方都说自己无辜,但黑烟是客观存在的,一定要揪出其中的违法行为。
于是,执法人员再次对大量的年审监控视频进行反复研究对比。终于,细心的执法人员发现了端倪:全景视频显示,在11月26日当天,该车并不是“一次通过”年审。视频显示,这辆车先后三次上线检测,直到最后一次才通过检验。而且,直到第三次上线检测时,污染控制装置三元催化器外观与前两次明显不一致。
视频上的时间显示:从车辆第二次离开检测线、到第三次再次上线分钟。这么短的时间,车辆是来不及回到汽修厂更换维修三元催化器再赶回来的,只能在检测机构附近操作。
执法人员再次对检测机构现场检查,在检测机构场区内西南角简易房屋柜子发现1个三元催化器,与车辆年审第三次上线检测时形状基本一致。经过调查找到了该三元催化器的所有人,案件终于找到了的突破口。
三元催化器的所有人承认:2022年11月26日,涉事汽修厂联系他帮涉事机动车“临时换装一个三元催化器”用于“过检”。随后,他把按照要求将携带的三元催化器换装在该待检车辆上,过检后,他又换回原车的三元催化器并收取了费用。
问清案情后,执法人员如获至宝。此时,夜已深,执法人员趁热打铁,做好调查询问笔录,固定好提取到的各种证据。至此,案情推进得到重大突破。
在完善的证据链面前,汽修厂负责人没有继续狡辩,只得将案情经过和盘托出:机动车车主委托该汽修厂进行车辆年审,因车辆车龄长,车况不好,始终无法通过排气检测。汽修厂明确告知车主真实的车况将无法通过尾气检测,想要过检,只能临时换装污染控制装置三元催化器,但这样无法保证上路使用期间尾气达标。但机动车车主只求通过检测,糊弄个一年半载就行。此外,通过汽修厂维修结算清单上标注的“装三元催化 300元代付”与机动车车主微信聊天记录,种种迹象都证明,机动车所有人对相关情况是明确知情。
目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对机动车车主和汽修企业分别予以行政处罚。
原标题:《年审合格,12天后冒黑烟?一起机动车年审弄虚作假新型案件浮出水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